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强调防癌体检!
2017-01-20
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强调防癌体检!
部分内容来源于: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
公众对健康体检的理解确实存在不少误区
“我爱人平时身体很好,从不打针吃药,为什么查出来是晚期癌症?单位每年也体检,我们实在不能接受!”
“上个月刚刚体检过,B超检查正常啊,为什么现在肿瘤已经无法切除?”
肿瘤临床工作者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,百姓对健康体检的理解确实存在不少误区,不是所有的体检都叫防癌体检。
首先需说明的是,肿瘤预防是一个分级体系,一级预防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提高防癌意识,“防癌于未然”。
然而肿瘤预防有以下三大误区:
误区1
“平时从不打针、吃药”,那你平时有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呢?
一天两包烟,一瓶酒,长期不良嗜好就会不断累积患癌风险,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:
1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,排除消极、压抑和恐惧的心态;
2、坚持锻炼,循序渐进地增加并保证足够的运动量,保持健康体重;
3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质量,生活有规律,不熬夜;
4、防止过度疲劳,维持良好的免疫力;
5、戒烟,忌酗酒,保证丰富、全面、平衡的营养,饮食上要做到低盐、低脂肪、摄入适度高质量蛋白质、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每日多种绿色蔬菜和水果等。
误区2
二级预防就是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和治疗,“防癌于起始”,在此阶段,深度健康体检起着重要的作用。然而体检却沦为“走个形式”,而且欠全面、无深度、不规范。
目前健康体检是大多数单位的员工福利,但体检不是走形式。传统体检模式更主要的是适用于大面积普查,并不适合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。对于当下高发的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神经系统疾病更需要深度健康体检。
深度健康体检应包含血生化检测,以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测。
然而这还远远不够,还需要加以医学影像检查,如X线机器(钼靶)、CT、MRI,或者最高端的PET/MRI。通过血液相关指标和医学影像检查的相互佐证,从而让早期病变无处隐藏。
误区3
由于个人因素,害怕体检。
认为只要测个血压,做个心电图就行了,害怕抽血,害怕大型仪器设备检查。更有甚者害怕查出问题来,而主动回避体检。
那么问题来了,到底哪些人需要做防癌体检?
防癌体检适用于所有人群。原则上20岁以上的成人即可参加癌症检查,当然高危人群更要重视。
高危因素包括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工作类型、生活习惯、特殊疾病史和家族史等,一般认为95%以上的癌症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,男性大于女性,有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、职业疾病史、特殊疾病史(肝炎、家族性息肉病)及肿瘤家族史等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,大气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人口老龄化寿命延长等原因,我国癌症死亡率已上升到第1位,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。男女老少,任何性别、年龄都有患癌的可能,但患病的危险性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(免疫机能逐步衰退)。研究数据表明,平均年龄每增加1岁,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约11.44/10万。在不同年龄人群肿瘤发病构成中,65岁以上人群肿瘤发病率所占比重最大,约为55.36%。
老年人“谈癌色变”,但通过主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,至少40%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。人们应该破除“谈癌色变”的悲观理念,科学辩证地看待。
对于防癌体检,需正确对待,积极配合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避免高危致癌因素,提高防癌意识,让我们“防癌于未然”。